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09-14 16:12:59版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中国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国科学院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是首批20所学位自主审核高校之一,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
- 创办时间:1958年9月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理工科
- 知名校友:汪洋,潘建伟,赵忠贤,华罗庚,朱清时,张亚勤
- 属性:985工程(1999年入选) |211工程(1995年
- 学校官网:http://www.ustc.edu.cn/zh_CN
简介
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20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1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55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科研机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浮华世界的一片静地
在中国,她是一颗被尘封的明珠.她的知名度和她在学术界的地位远远不相符,因为她的小,因为她的年轻,因为她培养的大多是尖端的科技人才,因为她的不事张扬.但就是她,却被自然科学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英国《自然》杂志与美国《科学》杂志称赞为"招风的大树", "在中国最令人鼓舞的学校", "中国科技精英的摇篮".
她,是一所很"小"的学校,因为她只有8243位本科生.但是她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博士生导师312人,教授432人(含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564人.这个师生比例,和大家所认为的中国目前最好的大学相差无几.
这所年轻的大学,在她45年的历史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同时期国内其他大学相比毫不逊色.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她每年只招收600人左右,有多少人知道,她在世界金融心脏华尔街拥有一个500人的庞大毕业生队伍.有多少人知道,在我国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不到40人的研制群体里包括首席科学家在内的近20位研究人员都是由她培养的.有多少人知道,在2002年哈佛大学录取的中国大陆的4名物理类的学生,全部是来自她.有多少人知道,这几年,她有70%的毕业生在国内外读研.
在她的毕业生中,有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11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张亚勤;有在新兴的量子通信领域与合作者共同发表的论文,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划时代巨作一起被《自然》杂志列为23篇物理学百年经典论文的潘建伟;有向中国公众推广Internet概念,中国Internet的缔造者张树新(毕业于化学系);有成为我国首名赴南极考察的本科生,国家南极科考队员尹雪斌.
她有着优秀的人才,她的科研成果同样令人惊叹.
在1996-2000年的5年中,她在纳米科技领域被SCI(包括了世界上90%以上的重要的科技文献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论文达223篇,仅次于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226篇),排名世界第二;她在SCI高影响因子区域被选用的论文连续两年名列全国高校榜首;她拥有中国高校中仅有的4个国家实验室当中的2个——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所有这些奇迹都是以中科大极高的成才率为标志的,而极高的成才率完全来自于她独树一帜的学风校风,完全精英化的教育模式和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她,不想追求有多大,她坚持一个原则:成为精品大学.
也许,很多东西是这样的.公众对大学的了解只是在一种人云亦云的想当然的层面上,很多的东西公众是没有办法知道的.就如SCI,《科学》,《自然》,有多少人知道它们的意义?在大学排名中,我很奇怪为什么那些机构不算一算人均指标?看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还算人均GDP呢.
不事张扬让她失去了很多让公众了解的机会.她的很多特色也不为人所知,当一些学校的转系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时,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行了.她的转系的宽松方便,是全国之最.
虽然才短短的45年,但是在几代中科大人的努力下,她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氛围.她有着平等,民主,自由的风气,她强调的就是一种宽松,让学生自我发展.她的学生是最受老师宠爱的,都说她的学生被老师给宠坏了.博士生导师会给大一的本科生上课,暖气是先给学生装上,然后才是老师.她的优良学风是高校中最亮丽,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不要命的上中科大".这句话只有你来到这儿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也正因为这样,她的学生有了深厚的基础.
位于合肥的她少了很多尘世的浮华,多了一份宁静.她,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毕竟,上大学不是游山玩水,大学的日子是应该好好读书的时光.是的,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其他大学那么好的就业机会,但是随后他们的职业发展却犹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大学几年中,她给每一位学子深深地烙上了中科大的烙印.
历经波折,她却风采依旧.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科大人去创造一个又一个不为公众所知的奇迹!
校友评论
标签
- 浮华世界的一片静地
- 中国科技精英的摇篮
- 中国最令人鼓舞的学校
同义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中国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