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百科!

校园百科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由化学物理系、应用化学系、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六个单位组成。现任院长为李灿院士,执行院长为杨金龙教授,学院分党委书记、副院长为葛学武教授,副院长为刘世勇教授、徐铜文教授和胡水明教授,副书记为闫立峰教授。

  • 中文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英文名: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目录

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由化学物理系应用化学系、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六个单位组成。现任院长为李灿院士,执行院长为杨金龙教授,学院分党委书记、副院长为葛学武教授,副院长为刘世勇教授、徐铜文教授和胡水明教授,副书记为闫立峰教授。


1958年学校创立初时,共设有十三个系,其中与化学学科有关的系包括化学物理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以及公共基础课的化学教研室。九十年代学校开始建立学院体制,1996年学校将化学物理系应用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建院过程中,将化学物理系有机化学教研室和应用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教研室合并起来新设立成化学系;将化学物理系的感光化学教研室、计算化学教研室和普通化学教研室与应用化学系的辐射化学教研室、工化教研室合起来成为新的应用化学系;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和高分子物理教研室划出来,设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这样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共有五个系,即化学物理系应用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2000年成立了学院直属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001年应用化学系被撤销,将辐射化学的师生并入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感光材料的师生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其余师生并入化学系。2018年5月,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化学系得到恢复。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214人,其中教授103人,副教授46人。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含兼任),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中组部“**计划”入选者A类4人、B类2人,中组部“青年**计划”入选者3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4人,科技部创新推进计划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人,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入选者26人。


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三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能量转换材料应用研发中心、应用化工技术开发中心两个科技应用平台。同时,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等平台开展科学研究。


学院的学科领域涵盖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以及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可再生洁净能源、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能源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及材料加工工程等12个二级学科。化学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根据ESI数据的统计分析,我院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已进入国际前1%,尤其在单分子化学物理、纳米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2年杨学明院士和李亚栋院士受邀在学院创建院士工作室,分别建立化学物理高等研究中心和纳米催化研究中心。学院整合研究力量,参与建立了三个协同创新中心,分别是由厦门大学牵头的面向科学前沿的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我校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和由苏州大学牵头的面向区域发展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学院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3个(2003年、2011年、2016年),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2005年、2007年、2011年和2012年)。


学院拥有优秀的教学师资队伍,并获得了多项教学成果。其中,“高聚物结构与性能”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无机化学”等7门课程为安徽省精品课程,以及1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学院拥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和5位省级教学名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学院与中科院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和“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每年聘请几十位国内外专家为研究生举办学术前沿讲座,举办研究生学术年会和沙龙,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学院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2篇,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37篇,安徽省优秀博士论文15篇。


学院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现有学生2509人,其中本科生684人,硕士研究生911人,博士研究生616人,留学生62人,代培研究生236人。学院的本科毕业生80%以上进入国内外大学或研究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多年来,学院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科研项目,每年科研经费逾1亿。自2010年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6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6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学院每年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其中高区论文(I区和II区)占70%以上,高水平文章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数据更新至2018年6月 )

杰出校友

佟振合 58级本科生,男,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所长,现任J.Phtochem.and Photobiol., J. Phtochem., J.Photoscience编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成员,理化技术研究所科技委员会主任。

 

宋湛谦 59级本科生,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系。现任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松脂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魏复盛 59级本科生,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1989、1993年获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1996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获奖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200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吴 奇  77级本科生,男,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化学讲座教授。曾任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英国皇家化学会邀请会士。美国化学会期刊“Macromolecules”副主编,德国Macromolecular Journals执行顾问,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Polymer Chemistry”编委。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郭沫若奖学金,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学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香港求实基金会求是青年学者奖,香港裘搓基金会高级研究奖,中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化学会王葆仁基础研究奖。

标签

同义词

手机端

手机端

联系我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2022